在上海市的繁华地带胜宇配资,淮海中路的中心位置,屹立着一家历史悠久的五星级餐馆。对去过上海的游客而言,这家餐厅几乎是必去之地——它便是享誉中外的“锦江饭店”。
1950年,时任上海沪警备区司令员的宋时轮走进了这家名店。当时的他身份显赫,因而饭店的服务员对其格外小心翼翼,生怕疏忽了这位对国家有着重要贡献的老前辈。为了显得礼貌周到,服务员特意向他推荐了几道受欢迎的招牌菜。
然而,由于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缘故,宋时轮并不对这些“热门菜”产生兴趣。于是,他翻开菜单,询问道:“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菜肴,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
服务员自信满满地回答:“当然有。如果您想尝试我们的特色菜,您可以试试这几道,它们是我们老板娘董竹君女士独创的,其他任何餐馆都没有!”
展开剩余83%没想到,宋时轮听到“董竹君”这个名字后,竟然猛地站了起来,眼睛闪烁着急切的光芒,他连声追问:“你说你们的老板娘叫董竹君?她现在还在这里吗?能否请她出来和我见个面?”
这突如其来的情绪变化让服务员感到有些不解,他一时无法弄明白眼前的这位客人与老板娘之间是否有过什么特殊的往事,因此犹豫了片刻,不敢贸然答应。察觉到自己失态,宋时轮迅速调整了语气,恳切地说道:“二十年前胜宇配资,她曾在我危难时施以援手,我必须亲自感谢她!”
那么,董竹君到底是如何对这位开国功臣宋时轮有如此重大的恩情呢?这段故事要从她的年轻时光开始讲起。
董竹君生于1900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正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刻。中国的社会形势极为严峻,底层民众尤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女性更是常常遭受压迫。董竹君的童年也充满了困苦和痛苦,似乎从小便懂得什么是苦涩的生活。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她常说,自己几乎无法回忆起一点快乐。
直到十三岁那年,命运再次对她无情地加以打击,她被母亲带到了一家卖艺不卖身的清楼。初来乍到,董竹君频频遭受打骂,年仅十三岁的她便被迫学艺赚钱,早早地尝到了生活的残酷与艰难。
然而,董竹君凭借着自己如竹般坚韧的品性,始终没有屈服。尽管面临重重困境,她仍然在不公的环境中顽强生长,未曾低头。就在这种生死攸关的煎熬中,董竹君渐渐成长为一位坚强的女性。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她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男人——夏之时。
夏之时是当时的革命党人,由于工作需要,他常常出入董竹君所在的清楼,两人因此结识。夏之时被董竹君身上的坚韧与善良深深打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向董竹君提出了赎身的请求。可董竹君却坚定地拒绝了他的好意:“如果今天让我你帮我赎了身胜宇配资,那我就成了一个物品。”
在1914年,在朋友的帮助下,董竹君成功脱离了清楼,并与夏之时举行了婚礼。尽管这段婚姻在外界看来似乎是一桩“良缘”,但由于董竹君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距,这段婚姻并未带给她真正的幸福。婚后的董竹君常常感受到巨大的压迫和痛苦,尤其是夏之时醉酒后的暴躁与脾气,更是让她受尽折磨。
经过多年思考,董竹君在1934年做出了一个决定——她选择与夏之时离婚,结束这段长达二十多年的不幸婚姻。在提出离婚的理由时,董竹君坦言:“你并不信任我,也不尊重我,我们的婚姻缺乏平等与互敬。”
婚姻的结束让董竹君回到了原点,然而她却在这自由的状态下找到了新的方向。她意识到,靠他人、靠婚姻来改变命运是不可能的,真正的独立与幸福来自于自我奋斗。于是,她利用自己的一些积蓄开设了“锦江小吃”,这是一家主打川菜的餐馆。
董竹君的“叛逆”举动迅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许多人纷纷前来采访这位放弃荣华富贵、亲自下厨的“女娜拉”。没想到,这家小店不仅获得了热烈的关注,还因为董竹君的卓越厨艺而逐渐走红。为了应对人流的激增,甚至包括上海黑帮头目杜月笙在内的社会名流也纷纷帮助她扩展饭店的规模。
然而,正当生意逐渐兴隆之时,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战争和动荡再次席卷了整个社会。面对日本人的要求将饭店搬迁,董竹君毅然拒绝,与日本敌人对抗,为保卫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的勇气和坚守,使她多次成为敌人的暗杀目标。为了躲避迫害,她不得不逃到菲律宾。
即便身处险境,董竹君从未改变过初心。在抗日胜利后,她迅速识破了国民党的虚伪,并选择支持中国共产党。她将自己的饭店变成了革命的秘密据点,为中共传递情报,并为许多革命干部提供了庇护。
董竹君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传奇与奋斗的故事。她从一个贫困的少女成长为中国早期的女企业家,在多次困境中始终没有丧失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无论身处何种环境,董竹君都如她的名字一样,屹立不倒,坚韧如竹。
她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女性在乱世中的坚守与大爱,也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些敢于对抗不公、勇于担当的人,始终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光。
发布于:天津市选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